鱼病:鱼苗气泡病的防与治
一、病因
气泡病说白了,水体环境过饱和的氧气或氮气进入鱼体,在组织或血液中形成气栓,进而诱发疾病。

发病鱼鳍附有气泡
2、鱼塘水体中氮气等过饱和同样可能引发气泡病。发病后,产生气泡的部位出现血液循环障碍,营养供给受影响,易受病原菌侵袭,引发蛀鳍、皮肤溃疡等症状。
3、鱼体内自行产生。水体环境气体并未过饱和,或因运输过程中,鱼从高压或低温环境移至低压或高温环境,气体从未过饱和因减压或升温而造成过饱和,气体从血液中逸出形成气泡。

气泡病
以上三种形成气泡病的原因不同,因栓塞位置不同可引发各种症状和病变,如贫血、突眼、呼吸困难、机械损伤等,继发感染细菌后出现烂鳃、赤皮,最后恶化为细菌性败血症,也就是大家常说的“烂鳃、赤皮、肠炎”,对鱼苗来说会直接导致死亡。
气泡病多发于越冬塘、春夏、夏秋季节交替、突然晴天、天气闷热。统计数据表明:死亡率多在5%左右,但急性发病可造成100%死亡率。实际养殖过程中,气泡病发生后,继发细菌感染会导致发病,也会使发病鱼塘死亡率大大提升。
越冬鱼塘,发病鱼鳍有气泡,伴有蛀鳍、皮肤溃疡等症;鱼体解剖后可见到肠系膜、体腔壁、血管等处附有气泡。病情较严重的无法保持自身平衡,游动缓慢,不久即贴于冰面下死亡。
1、部分地区称“水花”为“化水”?因为“水花”放入鱼塘,养着养着就没了——“化成水了”!多半病因就是气泡病!
2、晴天下午偶尔看到鱼塘中鱼苗跳动?不久后发病。多半病因也是气泡病。
3、4、5月份草鱼易出现严重的“边缘性”烂鳃,主要病因就是早期鱼塘气泡病。

气泡病引起边缘性烂鳃
1、加深水位,利于水体稳定;
2、加强底质处理、勤改底,越冬前调好水质,严禁肥水越冬;
3、定期施用“可溶性有机肥”及“碳源”,不是氮肥或磷肥;
4、常用多元有机酸稳水、调水,以保持水体稳定性;
5、越冬塘匹配适量密度鲢鳙鱼,以调节浮游植物密度;
6、常用活菌制剂,促进水体的稳定性;
7、减少杀虫、杀菌的次数,防止水变;
8、巡塘时定期监测水体溶解氧,一旦过高及时打穿冰眼,以溢出水体中的过饱和溶解氧。